U卡师

U卡师

U卡师( https://UCards.org )助力币圈用户轻松出金!

野卡WildCard恢復GPT訂閱服務,價格上漲2月起訂且不再提供卡號

野卡 WildCard 透過全新平台9191.AI恢復 ChatGPT Plus 訂閱服務,為國內用戶帶來便利,但價格上漲、2 個月起訂以及不再提供卡號的限制引發關注。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這一變化,幫助用戶了解新平台特點、訂閱流程及潛在優劣勢。

9191

野卡 9191AI 官網https://ucards.org/go/9191 (邀請碼 “LEIXUE” 享受 1 美元優惠)

9191.AI平台:野卡 WildCard 的轉型之作#

野卡 WildCard 因 2025 年 7 月 22 日被相關部門調查,原平台無法註冊和登錄。新平台9191.AI應運而生,允許原有野卡用戶憑舊帳號登錄,保留推薦獎勵並承諾儘快支持提現。開卡費和凍結餘額可能無法退款,但會員有效期內用戶可享受成本價折扣。這為老用戶提供過渡便利,同時吸引新用戶嘗試。

新平台聚焦 ChatGPT Plus 訂閱,延續單人單卡模式,強調長期續訂可能性。用戶無需擔心訂閱中斷,只要遵守規則即可持續使用。但受監管要求,平台不再提供卡片信息,需通過上傳 ChatGPT 帳號的 access token 生成支付鏈接。這一調整雖符合合規需求,卻限制了靈活性,可能讓部分用戶感到不便。

訂閱價格與政策:成本上升的背後#

9191.AI訂閱 ChatGPT Plus 的價格為 2 個月 44.99 美元,3 個月 64.99 美元,使用邀請碼 “LEIXUE” 可優惠 1 美元。相較此前,價格明顯上漲,主要源於 Stripe 收單成本高昂 —— 每筆交易收取 3.4% 加 0.3 美元,國際卡額外加 0.5%,貨幣轉換再加 2%。平台需墊付資金,Stripe7 天結算周期導致 2 個月起訂成為最低要求,以減輕資金壓力。

退款政策方面,首月訂閱失敗可全額退款;若訂閱成功後帳號被封,次月 20 美元訂閱費可退。若 OpenAI 同意退款,平台將在 7 個工作日內退還相應金額。這種政策為用戶提供一定保障,但封號風險仍需自行承擔。

訂閱流程:簡單卻有新變化#

9191.AI訂閱流程依然簡潔,用戶按頁面提示操作即可。需先獲取 ChatGPT 帳號的 access token,上傳後由平台生成帶登錄狀態的 Stripe 支付鏈接。支付支持微信和銀行卡,微信支付需輸入姓名後掃碼完成,郵箱用於接收賬單,整個過程流暢且直觀。

取消實名制和即將支持郵箱註冊是亮點。相比此前需手機驗證的方式,新政策降低註冊門檻,提升隱私保護。這對追求便捷的用戶而言是個好消息,但也可能因監管變化帶來不確定性。

功能局限與未來規劃#

目前9191.AI僅支持 ChatGPT Plus 訂閱,功能較為單一。官方表示,若市場需求增加,後期將支持綁定 OpenAI 帳號,充值 API 接口配額。這為開發者或 API 用戶帶來期待,但短期內仍以 ChatGPT Plus 為核心。

相比之下,不再提供卡號極大限制了使用場景。此前野卡 WildCard 可用於多種支付場景,如今僅限 ChatGPT 訂閱,靈活性下降。對於需要多場景支付的用戶,維卡 VCardWasabiCardCryditBinPay等 U 卡平台可能更具吸引力,尤其是 VCard “5534” 開頭卡號,能完美支持 OpenAI 相關服務。

與其他 U 卡對比:優勢與不足並存#

9191.AI支持微信支付,對國內用戶極為友好,尤其適合不熟悉國際支付方式的群體。相比 VCard 等平台,其操作更簡便,無需生成美國地址或使用特定 IP。然而,價格偏高、2 個月起訂及不提供卡號的限制,使其競爭力下降。VCard 等 U 卡平台提供更高靈活性,支持多種服務訂閱,且卡號可用於全局支付,適合追求穩定性和多用途的用戶。

若僅需 ChatGPT Plus 訂閱,9191.AI是快捷選擇;若需更廣泛用途或更低成本,VCard 等平台可能更優。用戶可根據需求權衡。

總結分析:便利與限制的權衡#

9191.AI作為野卡 WildCard 的延續,為國內用戶提供 ChatGPT Plus 訂閱的便捷途徑。微信支付、取消實名制、郵箱註冊等特性降低使用門檻,退款政策也提供一定保障。但價格上漲、2 個月起訂、不提供卡號等限制,讓其吸引力有所減弱。相比 VCard 等 U 卡平台,9191.AI的單一功能和高成本可能只適合特定用戶群體。

對於希望快速訂閱 ChatGPT Plus 的用戶,使用邀請碼 “LEIXUE” 在9191.AI上操作是個不錯選擇。若追求更高靈活性或多場景支付,建議考慮維卡 VCard等替代方案。最終選擇取決於個人需求,權衡便利與成本後即可決定最佳路徑。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