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卡师

U卡师

U卡师( https://UCards.org )助力币圈用户轻松出金!

野卡WildCard恢复GPT订阅服务,价格上涨2月起订且不再提供卡号

野卡 WildCard 通过全新平台9191.AI恢复 ChatGPT Plus 订阅服务,为国内用户带来便利,但价格上涨、2 个月起订以及不再提供卡号的限制引发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这一变化,帮助用户了解新平台特点、订阅流程及潜在优劣势。

9191

野卡 9191AI 官网https://ucards.org/go/9191 (邀请码 “LEIXUE” 享受 1 美元优惠)

9191.AI平台:野卡 WildCard 的转型之作#

野卡 WildCard 因 2025 年 7 月 22 日被相关部门调查,原平台无法注册和登录。新平台9191.AI应运而生,允许原有野卡用户凭旧账号登录,保留推荐奖励并承诺尽快支持提现。开卡费和冻结余额可能无法退款,但会员有效期内用户可享受成本价折扣。这为老用户提供过渡便利,同时吸引新用户尝试。

新平台聚焦 ChatGPT Plus 订阅,延续单人单卡模式,强调长期续订可能性。用户无需担心订阅中断,只要遵守规则即可持续使用。但受监管要求,平台不再提供卡片信息,需通过上传 ChatGPT 账号的 access token 生成支付链接。这一调整虽符合合规需求,却限制了灵活性,可能让部分用户感到不便。

订阅价格与政策:成本上升的背后#

9191.AI订阅 ChatGPT Plus 的价格为 2 个月 44.99 美元,3 个月 64.99 美元,使用邀请码 “LEIXUE” 可优惠 1 美元。相较此前,价格明显上涨,主要源于 Stripe 收单成本高昂 —— 每笔交易收取 3.4% 加 0.3 美元,国际卡额外加 0.5%,货币转换再加 2%。平台需垫付资金,Stripe7 天结算周期导致 2 个月起订成为最低要求,以减轻资金压力。

退款政策方面,首月订阅失败可全额退款;若订阅成功后账号被封,次月 20 美元订阅费可退。若 OpenAI 同意退款,平台将在 7 个工作日内退还相应金额。这种政策为用户提供一定保障,但封号风险仍需自行承担。

订阅流程:简单却有新变化#

9191.AI订阅流程依然简洁,用户按页面提示操作即可。需先获取 ChatGPT 账号的 access token,上传后由平台生成带登录状态的 Stripe 支付链接。支付支持微信和银行卡,微信支付需输入姓名后扫码完成,邮箱用于接收账单,整个过程流畅且直观。

取消实名制和即将支持邮箱注册是亮点。相比此前需手机验证的方式,新政策降低注册门槛,提升隐私保护。这对追求便捷的用户而言是个好消息,但也可能因监管变化带来不确定性。

功能局限与未来规划#

目前9191.AI仅支持 ChatGPT Plus 订阅,功能较为单一。官方表示,若市场需求增加,后期将支持绑定 OpenAI 账号,充值 API 接口配额。这为开发者或 API 用户带来期待,但短期内仍以 ChatGPT Plus 为核心。

相比之下,不再提供卡号极大限制了使用场景。此前野卡 WildCard 可用于多种支付场景,如今仅限 ChatGPT 订阅,灵活性下降。对于需要多场景支付的用户,维卡 VCardWasabiCardCryditBinPay等 U 卡平台可能更具吸引力,尤其是 VCard “5534” 开头卡号,能完美支持 OpenAI 相关服务。

与其他 U 卡对比:优势与不足并存#

9191.AI支持微信支付,对国内用户极为友好,尤其适合不熟悉国际支付方式的群体。相比 VCard 等平台,其操作更简便,无需生成美国地址或使用特定 IP。然而,价格偏高、2 个月起订及不提供卡号的限制,使其竞争力下降。VCard 等 U 卡平台提供更高灵活性,支持多种服务订阅,且卡号可用于全局支付,适合追求稳定性和多用途的用户。

若仅需 ChatGPT Plus 订阅,9191.AI是快捷选择;若需更广泛用途或更低成本,VCard 等平台可能更优。用户可根据需求权衡。

总结分析:便利与限制的权衡#

9191.AI作为野卡 WildCard 的延续,为国内用户提供 ChatGPT Plus 订阅的便捷途径。微信支付、取消实名制、邮箱注册等特性降低使用门槛,退款政策也提供一定保障。但价格上涨、2 个月起订、不提供卡号等限制,让其吸引力有所减弱。相比 VCard 等 U 卡平台,9191.AI的单一功能和高成本可能只适合特定用户群体。

对于希望快速订阅 ChatGPT Plus 的用户,使用邀请码 “LEIXUE” 在9191.AI上操作是个不错选择。若追求更高灵活性或多场景支付,建议考虑维卡 VCard等替代方案。最终选择取决于个人需求,权衡便利与成本后即可决定最佳路径。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